欢迎访问 文化内参网!

当前所在: 首页 > 文化科技 > 正文

400家企业携手 共建四川研学旅游产业发展生态圈

时间:2023-12-01 作者:佚名 来源: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厅

  驻四川记者  王雪娟

  四川研学旅游产业再添新动力。在日前举行的四川省研学旅游产业促进会成立大会上,400余家来自各行业的会员单位聚成一股力量,发力研学旅游市场,开启一条构建全链条、多元化的研学旅游产业发展生态圈的探索之路。

  跑出四川研学旅游“加速度”

  为推动文化旅游与教育深度融合,引导四川省研学旅游产业市场主体抱团发展、错位竞争,日前由新华文轩、峨眉山旅游股份公司、四川旅投等龙头企业带动相关骨干企业共同发起成立了四川省研学旅游产业促进会。

  截至目前,拟入会的会员已达400余家,涵盖研学基地、营地、景区、文博和非遗场馆、大中小学、承办机构以及交通、保险、金融企业等。

  “创新是研学旅游产业发展的根本动力。”在四川省研学旅游产业促进会第一届理事会会长宋铭看来,未来的工作需要推进“四项创新”,包括创新会员服务机制、研学人才培养机制、研学安全保障机制和交流合作机制。提及下一步发展计划,他表示,促进会在成立伊始将选择最有发展活力的亲子研学、最有四川特色的非遗研学破题,探索丝绸奇妙行、匠心溯源行、蜀道寻踪行、脱贫攻坚行、三线建设行、古蜀文明行等文化和旅游相结合的研学主题线路,植入蜀锦、川剧、川菜等非遗元素,实现“以文塑旅、以旅彰文”,为研学旅游产业发展助力。

  “希望省研学旅游产业促进会当好‘火车头’,跑出四川研学旅游的‘加速度’。” 成立大会上,四川省委宣传部副部长,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厅党组书记、厅长戴允康表示,研学旅游对促进文旅产业转型升级、推动文旅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是典型的跨界融合产业。希望四川省研学旅游产业促进会指导会员单位打造一批具有文化内涵、全年龄段的研学新线路、新产品,搭建平台,促进文旅供给和消费双升级,进一步促进行业自律和健康发展。

  合力共建高质量发展生态圈

  四川省研学旅游产业促进会秘书长梁东是一名资深的研学旅游专家,在他看来,促进会的成立意义非凡,通过覆盖第一、二、三产业的行业集群组织,生态圈会变得很大。涉及交通、教育、住宿、旅行社等各环节要素联动起来,将有利于四川研学旅游市场探索出一条高质量发展之路。

  “当务之急是制定标准、培养人才。”梁东分析,研学旅游市场前景广阔,除了学生群体,还涵盖了各个年龄段的需求。他举例说,如老年人的摄影研学、公司的团建研学、家庭亲子研学等等。在他看来,旅游产品已经迭代升级,以学习为目的的探究型旅游活动或将成为未来旅游市场的主流。而目前相关市场的开发水平有待提高,仍存在产品数量少、设计差等问题,亟待专业人才进场参与全流程策划和管理。

  随着研学旅行的持续升温,研学旅行指导师职业逐渐兴起。2022年9月,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2022年版)》,在新增的158个职业中,研学旅行指导师位列其中。“国家认证的职业身份,对整个行业的健康持续发展有着重大意义。”梁东介绍,目前四川已经有9所高校开设了研学旅游与策划相关专业,培养研学指导专业人才。

  “研学实践活动是义务教育课程方案综合实践活动的一部分,也是普通中小学课程方案要求的必修课。”对于促进会的成立,四川省教育厅二级巡视员程微梦表示,希望各界能充分发挥聚合与整合功能,将大自然变成教室,让大社会成为课堂,使研学旅行行业得到更好发展。

  借力研学旅游“弯道超车”

  听到促进会成立的消息,新上任的宜宾市高县文化广播电视和旅游局局长曹耘瑕敏感地嗅到了产业发展的机遇,带队前往成都“取经”。

  “以前做旅游是靠颜值吃饭,现在做旅游是靠内涵吃饭了。”四川省研学旅游产业促进会秘书长办公室里,梁东和曹耘瑕分享了一个老旅游人对市场的观察。在他看来,研学旅游是全域旅游的一个抓手,也是很多地区实现“弯道超车”的机遇。在观光式旅游、休闲度假式旅游之外,一个更大的研学旅游市场正在全面释放活力。

  “这是一次重塑IP的好时机。”梁东分析,通过深入挖掘在地文化,可以找到当地不同于其他地区的唯一性,亮出自己独特的吸引力,重新树立旅游IP。他举例说,比如在农耕文化上做文章、恢复坝坝宴、再现当地婚礼习俗等都可以生动地将文化和旅游有机融合,给研学旅游带来不一样的体验。

  “高县的胜天红岩山、来复大雁岭、落润蜀山茶海、庆岭文武田园等多个农文旅融合示范项目已经逐步成熟了。”曹耘瑕表示,回去后将全面摸清当地旅游资源,建设人才队伍,优化乡村旅游精品路线,抢抓研学旅游市场先机。


原文链接:http://wlt.sc.gov.cn/scwlt/hydt/2023/11/28/ee06659718e6429e9497b03fefa2e0e0.s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文化内参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联系本网站索取稿酬。
北京万事通达文化传播中心主办 | 政讯通-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文化内参网 whncw.org.cn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10-56232584 13391650821 010-53386791
监督电话:15010596982,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第二办公区: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西配楼
邮箱:lyscfzdy@163.com  客服QQ:3420238713 通联QQ:2135697940
中国互联网协会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站 北京网络行业协会